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 教育部认定了首批405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确定了 62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66vip威尼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甘肃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高水平本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根据《1066vip威尼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1066vip威尼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特编制本规划。
一、专业基本情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承于20世纪40年代现代戏剧教育大师焦菊隐先生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进行的戏剧艺术教育,根植于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南国农先生设立的电化教育专业,是西部地区最早(2000年)招生的广播电视编导类本科专业,2017年被评为省级高校特色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具体化为“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工程,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融媒体传播能力的现代传媒高级人才。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9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业带头人徐兆寿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在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本学科先后获批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一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第四轮本科教育评估中,戏剧与影视学名列西部地区参评学科首位。2015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兰州行”活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
20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工程(礼、阅、摄、制、书、说)、“三百”计划(读一百部经典著作,看一百部经典电影,写一百篇读书笔记)、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纪录片实践创作等特色教学活动,在甘肃及西北地区传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布局、甘肃省社会服务和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等方面,已经形成鲜明的优势,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坚定信念、责任担当,具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跨屏传播节目的策划、制作、包装推广能力,适应当下传媒业飞速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一流为站位、人才培养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健全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本专业建设为国内前列、西部第一的传媒类本科专业。
2.建设目标
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按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思路,到2022年,建成广播电视编导国家级一流专业,完成以下目标: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教学名师1人;本专业学生在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项;本专业学生四级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建设原则
对标《1066vip威尼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综合学校、学院两级平台及资源,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标《1066vip威尼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秉承传承与创新同步,和谐与一流并存,找准优势和特色,聚焦精准服务社会的原则,综合学校、学院两级平台及资源,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四、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
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新闻观为指导,以“传媒六艺”为抓手,结合“三百计划”和大学生读书计划,进一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素养。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重,在继承本专业历史积淀的同时,着力推进能完全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进一步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加强班主任管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教育,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团队建设构筑优质师资,以课程改革丰富专业课程,以平台建设拓宽学生实践,三大体系形成育人合力;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以大学四年学习为主线,从激发专业兴趣到提升专业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得本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在省部级及以上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有突出表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境内外升学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也有所提高。
2.课程建设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注重课程之间融会贯通。
增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课程,夯实本专业哲学、文学与文化的根基,加强学生道德水平、人文情怀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培养方案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尤其要重视融媒体和各种新媒体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好学、乐学,爱创作、出作品;
完善课程思政课、读书课、“金课”建设的具体方案和考核办法,重构以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倡导教授讲授专业导引课、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前沿课,对标传媒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对学生进行创新方法训练,使得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品质。
(2)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注重过程考核。
每学期每位教师选择1门所授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延伸五个环节,每个班级实施课堂教学延伸五个环节课程3-5门(包含公共必修课),五个环节考核总次数落实度达到100%;
每学期规划建设1门课程思政课程,切实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体现到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中;
每年规划建设1门“金课”,“金课”建设要着力目标性强、关联性强、延伸性强、互动性强、工具性强、前沿性强、评价性强等七个要素;
至2022年,力争建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以上课程通过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程认证,3门以上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程认证。
3.师资队伍
用好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专业发展亟需的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内部挖潜,培养高水平人才;强化激励,集聚高新人才,使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能够高度匹配传媒业态的变革。
本专业平均每年有1位教师晋升为教授(包括云享教授),2位左右教师晋升为副教授。
4.教学改革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的内容。
从2020年秋季开始,以16+4(16周课堂教学+4周实践教学)或15+5(15周课堂教学+5周实践教学)等课程改革模式,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路径,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把“三百计划”进一步落实在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之中。
5.实践教学
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传媒实验中心、实习基地、实践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课外对学生开放,加强设备管理和流转速度;将实践课程和专业竞赛结合起来,要求专业实践作业向作品转化;实验实践类课程使用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实操考试、比赛评价等方式进行;从严要求实习(实训)、课程作业、学年作品、毕业作品等实践教学环节。
6.成果培育
继续完善“传媒六艺”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工程。2012年1066vip威尼斯成立时提出“传媒六艺”(礼、阅、摄、制、书、说),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完善,已经形成特色。该工程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和当今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在学界、业界已有广泛共识,准备继续完善,不断创新,冲刺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7.社会服务
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强化“一代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及交流意识,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好“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创新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媒介形式及内容生产。增强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能力。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接洽协调,为他们提供专业、高效的传媒培训、民族特色文化开发、宣传片制作、微电影创作、新媒体运营等服务;与省市电视台的部分节目开展联合制作,并承担节目的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工作;在县级电视台开展顶岗实习工作;提升本专业影响力,盘活各种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
积极搭建学院平台,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制作音视频节目,以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对学校百年发展的经验进行丰富多采的展示。
8.国际交流
聚焦“一带一路”,开展“一带一路”影视创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实践与研讨;搭建国际影视交流平台,促进国际资源共享,开展国际化的影视教育;聘请外籍教师,承担专业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积极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三年内召开1次国际学术会议;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数达每年3人次以上;邀请1-3位国际专家来校讲座、交流;每年有10人以上的学生赴海外学习;每年有1人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
五、建设措施
1.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措施
以“新文科” 及拔尖创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引领, 对标传媒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全面修订本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适应快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的传媒高级人才。
调整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整合同类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积极开设与新媒体、创业创新相关的前沿课程。
采用“实践先行”的课程设置,将基本技能课程放在低年级学习,将部分理论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放在高年级,改变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理论课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够深入的理解相关理论,学习效果差,最终导致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弱的状况。
从2020年起、将专业招生人数扩大为120人,按照影视文学与编剧、影视策划与导演、视频制作与动画三个培养方向,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选择方向选修课程,避免选修课程的随意性。
利用1066vip威尼斯融媒体中心平台,联合学校宣传部举办融媒体卓越人才班,培养实操型高级融媒体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措施
按照每年招生120人、三个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目前师资缺口在6-8人,需要加强“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2-3位高层次人才,其中博士2名左右,1名副高以上高水平人才(尤其是专业实践方面的人才);每年柔性引进3位左右全国高水平人才,带动专业建设;平均每年有1位教师到媒体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使双师型教师数达到50%以上。同时聘用实践经验丰富,具备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践;与省内外一流专业、卓越计划项目建设单位加强教学交流,了解先进的做法和经验;组织西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促进省内高校传媒类专业课程互选、教师互派等活动。
健全专业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引导和疏导教师妥善处理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完善教师教学奖惩体系,根据本专业特点,积极与学校沟通,把本专业教师实践创作、指导学生创作等获奖成果,纳入本专业教师津贴评定、职务评聘、教学质量优秀奖励等制度,逐步拓展教学评价结果的适用范围,使其成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职务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
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媒介变革的追踪和研究;采取更多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和进德修业提供切实的条件;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加大对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3.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措施
明确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的主题,组建团队,明确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明确课题建设任务、目标等,培育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
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进修访学拓展培训、教学方法改革专题培训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工作。在教学活动中,鼓励教师充分运用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每学期分别有1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对授课的教师,学院予以大力支持,鼓励他们参加全国相关教学研讨会,尽量少安排其它课程教学任务,所授课程教学工作量加权2.0计算。
对培育的优质教学资源既注重过程管理,也重视目标管理,一方面按财务制度和相关文件,给予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将立项、中期检查、验收评估相结合,组织专家对培育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动态检查,检查结果作为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4.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努力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健全自查自纠的质量保障机制并持续有效实施,将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根据《1066vip威尼斯教材建设管理规定,》加强教材的遴选和建设,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健全教材遴选、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
完善本专业教师教学规范和学生学习规范,做到课堂教学规范化、教学实践融合化、实践课程实战化。
根据专业特点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降低理论课程使用试卷考试的比例,要求使用试卷考试的题目要以主观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毕业作品答辩,要吸收校外专家参加,借鉴第三方评价方式来检验教学质量,并提高专业知名度;支持师生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对指导学生的教师计算课时工作量。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完善评教指标体系,优化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采集制度,促进教学内涵建设。
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质量评估,成为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
5.实施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和外部评价的措施
学院领导班子、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授课教师等形成合力,注重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每年安排专门老师前往学生较为集中的单位、地区进行毕业生和实习生回访;每年在西部传媒论坛中安排就业单位进行专题座谈,扩大专业影响力,提高外部专业评价。
六、年度任务
2020年度:
组织学习国家“双一流”方案相关精神,依托1066vip威尼斯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凝练专业发展方向,研究、论证、完善一流专业建设规划,对一流专业建设规划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主体,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修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影视文学与编剧、影视策划与导演、视频制作与动画三个培养方向的教学内容,尝试16+4(16周课堂教学+4周实践教学)或15+5(15周课堂教学+5周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新模式。
引进2-3位高层次人才,分别有2门课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证。
完成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丝绸之路文化与影视创作)的内容建设,完成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影视编辑)的内容建设,完成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摄影摄像)的内容建设。
拟申报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
拟申报1名省级教学名师。
2021年度:
完成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中期考核。
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有2门课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证,引进2-3位高层次人才。
拟申报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传媒六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程)。
拟申报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丝绸之路文化与影视创作)
拟申报1名省级教学名师。
申报1个省级教学团队(丝绸之路新媒体传播教学团队)。
2022年度:
完成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中期考核。
上一年度申报未完成的项目继续申报。
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有2门课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证,引进2-3位高层次人才。
申报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丝绸之路影视文化传播)。
拟申报建设1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文学影视改编)。
培育申报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丝绸之路新媒体传播教学实践)。
拟申报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院领导负责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各项工作,领导干部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一流专业建设中,发挥好“指挥员”作用。全院教职员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确保时间精力投入,发挥好“战斗员”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优化经费投入
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建立一流专业建设经费全方位、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格局。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一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性。
3.强化考核评价
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完善”的原则。一是完善一流专业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健全评估体系及考核方式,以一流专业建设团队考核为切入点,定期对一流专业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对一流专业建设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二是建立健全广播电视编导一流专业建设的自我评价调整机制,完成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三是建立专业信息实时反馈系统和专业建设绩效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资源配置和调整机制,增强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性,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持续进步。
附表1:1066vip威尼斯“ 广播电视编导一流专业”建设主要规划指标
附表2:1066vip威尼斯“广播电视编导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经费年度预算
2020年2月22日
表1:
1066vip威尼斯“ 广播电视编导一流专业”建设主要规划指标
规划指标 | 预期完成情况 | 备注 |
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 2 |
|
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 | 1 |
|
省部级以上教学团队 | 1-2 |
|
省部级以上一流课程 | 1-3 |
|
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 3 |
|
省部级以上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 | 1 |
|
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 1 |
|
省部级以上教师教学竞赛获奖 | 1 |
|
省部级以上学生学科竞赛获奖 | 10 |
|
国家级权威期刊发表的教研论文 | 3 |
|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 80% |
|
本科毕业生考研率 | 30% |
|
课程认证 | 15 |
|
|
|
|
附表2:
1066vip威尼斯“广播电视编导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经费年度预算
专业名称 | 广播电视编导 | |||
总体建设目标 | 国家级一流专业 | |||
年度 | 建设目标 | 经费额度 | 主要支出项目 | 预期绩效成果 |
2020 | 完成2020年度任务 | 40万 | 线上线下课程录制、网站建设、培训交流、专家咨询、会议研讨、相关编辑教材和实践成果出版等。 | 完成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内容建设、2门省级一流课程内容建设;1人申报省级教学名师;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相关编辑教材和实践成果出版等。 |
2021 | 完成2021年度任务 | 40万 | 线上线下课程录制、网站建设、培训交流、专家咨询、会议研讨、相关编辑教材和实践成果出版等。 | 上一年度未申报成功的项目继续申报;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人申报成功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省级教学团队;相关编辑教材和实践成果出版等。 |
2022 | 完成2022年度任务 | 20万 | 线上线下课程录制、网站建设、培训交流、专家咨询、会议研讨、相关编辑教材和实践成果出版等。 | 上一年度未申报成功的项目继续申报;争取申报成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或1门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相关编辑教材和实践成果出版等。 |